1 min to read
Map Writing Vol.1|一场快闪婚礼·牵挂的经纬
那一天,没有众人祝福中的宣誓,新郎的发髻在风中被吹散,他与新娘逃向潘素丹画廊的屋顶......
按语:对于从未踏足缅甸的人而言,“曼德勒”、“实皆”等名词第一次通过媒体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,是在3月28日,7.7级大地震发生时。一座座坍塌的佛像,轰然倒下的殖民时期的大桥,也伴随着这些陌生的地名孤立地出现在新闻报道里。但是它们在哪里,它们的周围又是怎么样的城市地景和山川河流?
今年的4月和5月,《交错带》的成员分别带了两期写作工作坊,和参与者一起打开卫星地图、街景地图,在虚拟地图上在缅甸旅行,找到那些在这场地震中戳中人心的名词或图像所对应的经纬度,去辨认那些无法返回的地方。或者在未能抵达之前,为能这些陌生的能指填充意义和具身的感受。
我们将部分作品选出,整理为专题连载陆续发布,以飨读者。
တႏွစ္ျပည့္ခဲ့တဲ့မဂၤလာေဆာင္ဟာ ဂုဏ္ပကာသနေတြမပါပဲၿပီးခဲ့တယ္။ တိတ္ေလးလာၿပီးေဆာင္လို႔ တိုးတိုးေလး ဝတ္စံုေပ်ာင္းလို႔ျပန္ခဲ့ရတယ္။ ေမာင့္က်က္သေရေခါင္းေပါင္းမပါဘူး… သတို႔သားဆံေကသာဟာေလမွာဝဲ.. သတို႔သမီးလည္း အေျပးအလႊား ပန္းဆိုးတန္းပန္းခ်ီျပခန္းေခါင္မိုးေပၚအထိေျပးတက္ခဲ့ရတယ္…. အဲဒီေခါင္မိုးေပၚကေန က်ေနာ္တို႔ႏွစ္ေယာက္အတူတကြေနထိုင္မႈကို အတိအလင္း ဖြင့္ဟခဲ့ၾကတယ္။ ခိုးေခ်ာင္ခိုးဝွက္ႀကီးျပင္းခဲ့ရတဲ့ သားေလးကေတာ့ ခုထိပဲ ခုထိပဲ ေဝးေနဦးမွာလား
—— Htet结婚一周年纪念日 2016.3.27
没有众人祝福中的宣誓
新郎的
发髻在风中被吹散
新娘
逃向潘素丹画廊的屋顶
在那个屋顶上
只剩下两个人 向彼此表达了
今后一起生活的决心
2015年3月27日仰光的那场婚礼,被Htet戏称作“Flashmob Wedding”——警察闯进了他的婚礼现场抓捕他,人群四散。在那个记录婚礼的相册中,我看到了很多后来在泰缅边境上见到的人。他们都在2021年政变后流亡在那条国境线上。
那极具电影感的逃离婚礼的一幕,把我带去了那座城市的肌理之中。
婚礼相册中的最后一张停留在这个街道,我在谷歌地图中通过夏普找到了对应的位置。
所以,潘素丹画廊在哪里
WHERE IS PANSODAN GALLERY
潘素丹大街,在36街和37街中间。事实上,在这条街上,以潘素丹为名的画廊有两间,一间叫Pansodan Art Gallery,另一间叫Pansodan Scene Gallery。根据婚礼现场的提示牌,更大的几率是Pansodan Scene。
我在谷歌地图上找到Pansodan Scene Gallery,它位于潘素丹大街和马哈班杜拉大街的交界处,紧邻苏雷佛塔。根据GPT,苏雷佛塔是仰光市规划的“零公里点”,也就是说,所有道路的起点都是从这座佛塔出发——一个几乎将佛塔嵌入城市地理与政治权力结构的规划设计。在这周围环绕着殖民时期的建筑、政府机关、法院、商圈、独立纪念碑。在1988年的8888民主运动、2007年的番红花革命、2021年反政变抗议中,苏雷佛塔都是民众集结游行的起点和象征场所。
再往南,就是仰光河。
在谷歌地图上搜索Pansodan Scene Gallery,一个本地向导Aung Sint Myat的点评帮我定位到了街景。
这间画廊在潘素丹大街上一栋叫作Tejoomal大楼的殖民建筑内。

这是2025年3月的谷歌街景,政变已经过去4年。
我打开Mapilary,在Pansodan Scene附近找到了距离那场婚礼时间最近的一条街景动线,跟着它闯入了屏幕中的仰光。
2015年6月20日,阴雨天。婚礼的三个月后。
人们在马哈班杜拉大街上以不同的姿态打着伞——迟钝的、轻佻的、急切的、迟疑的、若有所思的——
以各自的节奏走入历史的沉积层,再通过屏幕的分辨率重新显影,成为一个个坏图像。

——斑戈《国境之间:“春天革命”与泰缅边境上的缅甸流亡者》
Htet是带我来到湄索的人。2023年2月26日,我们从清迈搭8小时的大巴,翻过泰西达府的重重山脉,一路体会着“佐米亚”逃避统治的地形,最终抵达泰缅边境。这只是我离开中国、抵达柏林前走的一条弯路。而他却是被困在这个时间装置中的人。
我感激这条弯路,感激你。在这里,我获得了你的目光,用它们看仰光的街道,被细雨打湿了眼睛。
禽 Chin 2025.5.12
《Map Writing · 牵挂的经纬》
这是一个从缅甸地图出发的写作专栏,源自《交错带》于春季发起的两场地图写作工作坊。 作品大多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,采用诗、散文、图片、街景轨迹影像等多种形式。参与者在虚拟街景中寻找那些因地震而刺入心头的图像与词汇,为无法抵达之地赋予感知与意义。 愿我们在遥望中同行。